首页 > 中心动态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肿瘤原代细胞培养临床药敏检测项目”之“实问实答”
来源: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21年9月28日
为推动肿瘤精准治疗的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临床需求与基础研究、创新科研的衔接,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开展了“肿瘤原代细胞培养临床药敏检测项目”(即原“癌症原代细胞科研项目”,现已更名)。 本项目是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健康所科研成果为技术依托,围绕可再生肿瘤原代细胞开展临床研究工作,包含肿瘤建模相关科研课题、 HDS精准用药检测转化等工作。目前项目仍在继续招募中,为便于各学科专家进一步了解项目相关信息,中心针对近期沟通过程中关注度较高的疑问解答进行了梳理,具体如下: 01、肿瘤原代细胞培养临床药敏检测项目的合作方式有哪些? 1)支持肿瘤原代细胞建模和基于模型开展的基因测序、药敏检测、临床病例统计分析等实验,优先开展病种为鼻咽癌、黑色素瘤、淋巴瘤、消化道肿瘤、妇科肿瘤、膀胱癌; 2)推进基于肿瘤原代细胞培养的新型高通量药敏检测技术(HDS)的转化; 3)组织和支持科研课题申报,示例: a. 基于高通量药敏检测(HDS)指导某肿瘤的临床精准用药技术体系研究; b. 利用可再生肿瘤原代细胞模型建立个性化药物评价体系; c. 基于可再生肿瘤原代细胞库的肿瘤耐药靶标筛选及临床监测及干预体系的构建; d. 利用HDS肿瘤药敏技术体系探讨中药单体/靶向药物及不同组合在某癌种中的临床应用。 4)活细胞样本库战略合作专项已启动,各种肿瘤的研究项目在满足人类遗传资源采集、保藏相关要求下,可由中心依托的技术平台(即“中科普瑞昇”)提供样本处理、保藏等一体化服务。 02、肿瘤原代细胞培养临床药敏检测项目的技术价值或优势体现在哪? a. 成功率高 实体瘤原代细胞的可持续扩增培养平均成功率达85%以上,以此为基础可扩展类器官或人源肿瘤异体移植模型(PDX)的建立; b. 通量高 肿瘤模型的建立长期以来面临技术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的困扰,肿瘤原代细胞和相关扩展体系能够同时检测到100多种药物和方案,支持高通量药物筛选所需要的细胞数量和模型数量; c. 平台可靠 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和中科普瑞昇公司(国有控股)提供全套技术支持、样本保存等服务。 03、可再生肿瘤原代细胞体外药敏与体内药效的一致性如何? HDS技术体系已经为10000多例患者提供了精准用药方案,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如针对多次诱导化疗失败的难治型儿童白血病,将治疗成功率提高了3倍,助力中晚期肝癌患者提高8个月生存期,同时帮助“无药可吃”的罕见肿瘤病例寻找可能的药物和联合方案。

04、可再生人源肿瘤原代细胞(PDC)与PDX/PDO的关系和优势是什么? 传统的肿瘤细胞培养成功率低、细胞易凋亡,可再生肿瘤原代细胞培养技术具有高保真、高成功率、快速的特点,尤其适用于临床药敏检测,比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PDX)、PDO检测药物更多、成本更低、周期更短。另外,可再生PDC可以拓展至PDX(小鼠移植瘤模型)/PDO(类器官)等体系,比直接进行PDX/PDO建模成功率更高,可实现少量样本的多模型构建,支持肿瘤多组学研究。

目前项目仍在招募中,欢迎各肿瘤相关专家参与,如您及您的团队有意愿可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1、扫描以下二维码填写相关信息 2、电话:020-87001380